中国的气候投融资和全国碳市场建设近两年才逐步开展起来,相关工作受到了很大关注。如何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发展实际,找到应对气候变化和投融资发展最好的结合点,既实现双碳目标,又通过投融资活动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钢铁、石化、建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10个重点领域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ISLCS中国碳市场综合评价指数结合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价值、市场活跃度、市场波动性五个指标,为全面了解我国碳市场发展水平,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碳市场在重点排放企业碳减排进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中国的“富煤”地区,内蒙古的能源转型值得关注。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文风表示,到203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发电量要超过火电发电量。目前内蒙古具备“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基础条件。同时,大量的煤炭资源加上
“电力行业是中国最大的煤炭消费和碳排放部门,电力行业减排是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表示,“双碳”目标下,中国煤电转型方向清晰,从长期看,非化石能源需要在未来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据明显比重。煤炭消耗量应争取尽快达峰并进入下降通道,电煤消费预计于2030年后进入下降拐点。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说,要建设规划大范围配置的大电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科学规划布局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二是持续优化区域骨干电网网架,三是不断完善各级省级电网的主网架。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认为,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调节的重要力量。目前技术发展较快、产业规模较大的,主要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2022年是中国电化学储能电站投产运行快速增长的一年,极大地促进了上游储能制造行业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加快能源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碳不减生产力的重要支柱。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足够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中国能源转型做好“先立”,应有“三立”。第一要立电源,加速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第二要立储能,拥有一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能源系统,才有可能提供稳定的、平稳的能源供给。第三要立电网,中国要有强大的电网,既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问题,又要能实现省际互通互济。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力促进能源转型。特别要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做好包括绿色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认定,这涉及从土地招拍挂、城市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到住宅建筑绿色性能监测
能源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碳中和的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早期在碳达峰前的投资主要在新能源、新能源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科技创新,这是为未来转型打下基础,同时也需要创新投资工具,对现有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表示,稳步由以煤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化石能源还很重要,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要协调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