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3年年会正在举行。近日,2023年专题政策研究报告《面向碳中和的可持续蓝色经济》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蓝色经济”,涵盖了与海洋广泛关联的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如海洋能源、海产食品生产、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技术
碳排放权是政府主管部门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在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可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贷款。此笔碳排放权质押登记业务是辽宁省首单,由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与全国注册登记机构(中碳登)共同登记见证,突破了以往碳排放
能源转型以及工业转型中蕴含着巨大机遇,这些机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制造业以及金融体系也具有很大推动作用。我们要抓住“双碳”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行动,各界企业汇聚力量,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今年以来,中国石油各企业持续以“双碳”战略为引领,通过加快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CCUS先导试验、推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日前联合印发的《云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对于其重启,大多数专家都乐见其成。“CCER重启是必然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强制碳市场的补充,有利于遵约市场、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
国合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机制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减污降碳协同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城市尺度来看,2015-2020年间,仅有31.3%的城市实现了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协同下降。气候变化已成为事关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气候变化已逐渐升级为全球核心议题。为有效应对气候挑战,国际社会通过双边和多边框架加强合作与谈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各国也积极制定和修订相关气候法律,尝试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取得领先地位。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1800项气候相关法律出台
霍尼韦尔(Honeywell)的碳捕集和封存技术被埃克森美孚在德克萨斯州Baytown的蓝色氢和CCS项目选中。美国的碳捕集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它们被用于从天然气生产中去除CO2,以提高天然气的价值和提高强化驱油(EOR)提高二叠纪盆地原油产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是“主战场”。8月29日下午召开的2023碳达峰碳中和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发布的《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单位建设成本与全球趋势相同,将快速下降,预计在“十四五”末期
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尽快降低碳排放水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秉承着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使命,小米集团承诺到2040年既有业务*实现自身运营层面
节能降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赢得主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时俱进推动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