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碳交易,做期货,不少人实现财富自由。随后,人才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行业。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3060”双碳目标,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各行各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碳排放测算正是可以反映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一大数据体现,而数据和技术则是发展绿色低碳的两大重要抓手。而对于产业园区来说,除了可以发展既有产业的绿色化,也可以考虑绿色化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还有很多待开发的空间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
对全省海洋碳汇生态系统实施动态监测评估,掌握海洋碳汇生态系统“家底”及其变化趋势,构建海洋碳汇基础数据库,建设海洋碳汇数智化应用场景,建立覆盖全省海域的业务化海洋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体系,让蓝碳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实现海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涉及面广、头绪众多,如何把握关键、找准重点,从而以点带面形成突破,十分考验政策设计者谋篇布局的能力。《方案》明确提出了两个筛选项目的原则:从领域上讲,聚焦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
近期我国碳市场预期向好,市场情绪更加积极,对碳价格产生了正向影响。从长期来看,在“双碳”工作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进一步完善扩容、CCER市场稳定起步的前提下,碳市场交易量、成交价都很有可能实现进一步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初期,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通常以能源密集型和碳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例如重工业、石化工业等。这些产业对能源的需求较大,使用的能源往往是高碳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
减少碳排放所涉及的成本和收益往往不对称,且难以相互匹配。减少碳排放往往需要付出包括投资清洁能源技术、能源效率改进和减排措施等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通常由减排的国家、企业或个人承担。然而,减少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往往不是直接且明显的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碳抵消机制,该机制运行的核心要义在于允许相关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通过购买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其自身碳排放量。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如何更好发挥该机制抵消功能,成为重启该机制首先考虑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AI)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在思考如何使用这一强大的工具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生产力和应对我们最紧迫的挑战,但很少有人考虑过AI对环境的影响。虽然一些人强调了这项技术有助于应对环境挑战的潜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北京市实施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及以上的用能单位为重点用能单位。本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四成左右
以科技和金融赋能林业产业,深度布局林业碳汇开发,依托大规模的森林和碳汇资源,推动构建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碳汇体系建设,已联合中国国新、杭州市人民政府合资成立国家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共同投资开发林业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