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涉及面广、头绪众多,如何把握关键、找准重点,从而以点带面形成突破,十分考验政策设计者谋篇布局的能力。《方案》明确提出了两个筛选项目的原则:从领域上讲,聚焦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
近期我国碳市场预期向好,市场情绪更加积极,对碳价格产生了正向影响。从长期来看,在“双碳”工作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进一步完善扩容、CCER市场稳定起步的前提下,碳市场交易量、成交价都很有可能实现进一步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初期,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通常以能源密集型和碳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例如重工业、石化工业等。这些产业对能源的需求较大,使用的能源往往是高碳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
减少碳排放所涉及的成本和收益往往不对称,且难以相互匹配。减少碳排放往往需要付出包括投资清洁能源技术、能源效率改进和减排措施等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通常由减排的国家、企业或个人承担。然而,减少碳排放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往往不是直接且明显的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本质上是一种碳抵消机制,该机制运行的核心要义在于允许相关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通过购买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其自身碳排放量。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如何更好发挥该机制抵消功能,成为重启该机制首先考虑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AI)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在思考如何使用这一强大的工具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生产力和应对我们最紧迫的挑战,但很少有人考虑过AI对环境的影响。虽然一些人强调了这项技术有助于应对环境挑战的潜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北京市实施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及以上的用能单位为重点用能单位。本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四成左右
以科技和金融赋能林业产业,深度布局林业碳汇开发,依托大规模的森林和碳汇资源,推动构建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碳汇体系建设,已联合中国国新、杭州市人民政府合资成立国家绿色发展“双碳”平台,共同投资开发林业碳汇
“蓝色经济”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3年年会正在举行。近日,2023年专题政策研究报告《面向碳中和的可持续蓝色经济》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蓝色经济”,涵盖了与海洋广泛关联的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如海洋能源、海产食品生产、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技术
碳排放权是政府主管部门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在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可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贷款。此笔碳排放权质押登记业务是辽宁省首单,由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与全国注册登记机构(中碳登)共同登记见证,突破了以往碳排放
能源转型以及工业转型中蕴含着巨大机遇,这些机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制造业以及金融体系也具有很大推动作用。我们要抓住“双碳”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行动,各界企业汇聚力量,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今年以来,中国石油各企业持续以“双碳”战略为引领,通过加快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CCUS先导试验、推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