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设计时,已经考虑覆盖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八大行业,但目前仅纳入发电行业。由于单一行业内的技术水平、要素结构、风险因素等方面较为相似,导致碳市场存在潜在的结构性风险,不利于实现全社会低成本减排。
目前,配额基准线设置在鼓励先进机组的同时,兼顾了小机组和特殊机组的生存需要,但对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和深度调峰机组的正向激励作用不够。如,600MW机组整体配额不足;燃气机组配额激励不够;配额分配方案的负荷率修正系数仅对纯凝机组适用,会出现部分大容量机组因供热量较小导致在纯凝状态下配额减少的问题。
基准线的收紧尺度和更新时间尚不明确。碳市场政策缺乏连续性,市场无法形成稳定预期,企业难以决策,容易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增大企业履约难度。
北京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出台新一轮绿色低碳政策,重点聚焦无人驾驶毫秒级响应、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重点技术领域节能减排,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工业园区探索碳中和实现路径。点“绿”成金,让绿色动能更充沛
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服务业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服务贸易与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释放更多创新活力
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中指出,碳排放交易标的包括上海本市的碳普惠减排量和经市生态环境部门批准的其他碳排放交易品种。并提出,上海市将通过对个人低碳行为和企业、社区、家庭的中小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对于其重启,大多数专家都乐见其成。“CCER重启是必然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强制碳市场的补充,有利于遵约市场、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从国际和国内看
配额分配的差异化管理下,低效火电机组将逐渐退出,企业可承受的配额价格上限也会随之提高。目前碳价在理论上仍有较大的波动空间,但拘于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有待完善、市场交易活跃度不高等问题,非配清缴期碳价窄幅震荡仍将维持较长时间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推动实现“双控”制度转型:“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完成八大行业全覆盖后,全国碳市场的年度配额总量有可能会从目前的 45 亿吨扩容至 70 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60%左右
配额拍卖为政府创造收入,可用于开发和支持减排项目。我国全国性碳市场目前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配额总量,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深圳的区域碳市场则采取总量控制。全国性碳市场扩容基本完成后大概率将择机引入总量控制以适应减排目标
扩大市场开放程度。碳市场发展相对成熟后,应逐步引入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碳交易,快速提升市场体量。 第三,丰富产品类型。证监会在 2022 年 4 月 12 日已发布《碳金融产品》(JR/T 0244—2022)标准,未来将有序发展碳金融工具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