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15346
  • 0
  • 分享到

Libra概念原理、潜在影响及与中国版数字货币的比较

2019-11-11 14:09

来源: 金融时报

Libra的潜在影响:不确定性远高于确定性


三、Libra的潜在影响:不确定性远高于确定性

Libra从创设之初就声称将致力于推进普惠金融。这个理由在当今世界似乎很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挂钩一篮子主权货币,没有货币政策,遵守各国监管要求,分散化的管理形式,无一不在尽力向各方示好。但是,Libra真能如其所称般普惠和无害么?下文将从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后两个阶段对其进行剖析。笔者认为,Libra在发展初期由于规模所限,只能作为传统金融方式的补充,我们应当更多关注其是否能够达到所声称的普惠效果;在具备一定规模后,不仅对于金融体系,也对于现有货币理论,Libra的各类冲击将会逐步显现。

1. 发展初期的讨论——对Libra普惠性的质疑

Libra白皮书对其希冀解决的问题做了如下描述:

“纵观全球,穷人为金融服务支付的费用更多。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收入被用来支付各种繁杂的费用,例如汇款手续费、电汇手续费、透支手续费和ATM手续费等。发薪日贷款的年化利率可能达到 400%甚至更高,仅借贷$100美元的金融服务收费便可高达$30美元。当被问及为什么仍然徘徊在现行金融体系的边缘时,那些仍‘未开立银行帐户’的人往往指出:没有足够的资金,各种不菲且难以预测的费用,银行距离太远,以及缺乏必要的手续材料。”

简言之,这段话中描述了三类问题:手续费繁杂、贷款利息过高、银行账户可得性低。根据上文对Libra运行机制的分析,其发行工作在用户端将更多依赖授权经销商。那么以下几个问题可能会成为影响其普惠性实现的关键:

首先,Libra服务如何能覆盖没有银行账户的客户?对银行账户可得性低的用户而言,尽管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开通Libra账户,但账户中Libra币需要通过兑换或者他人转账获得。在没有银行账户的情况下,本国货币与Libra相互兑换大概率只能通过现金交易。经销商如何能建立如此强大的网络来满足现金交易需求?进而是否会产生非官方的Libra区域代理商,甚至在实质上演变为黑市?

第二,白皮书中用数个案例说明传统金融贷款利息高,是否意味着Libra未来将引入低成本的小微贷款服务?众所周知,作为支付系统和作为贷款机构,两者无论在牌照、管理模式、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若其目前规划中就包含了贷款功能,对其评估的深度和广度也当大大增强。

第三,Libra的综合使用成本是否比银行低廉仍有待讨论。区块链系统的确不涉及高额的转账和电汇费用,但其他费用依然存在。例如,Libra储备由一篮子货币组成,这意味着用任何币种“申购/赎回”都需买入或卖出储备货币篮子,从而面临换汇费用,包括手续费和因汇率波动产生的换汇损失。尽管换汇工作大概率交由经销商完成,但产生的费用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不过将隐含在Libra与各个币种的兑换率中。该费用对于本国货币为非Libra储备货币的用户而言或将更加明显。另外,Libra并不生息,因此使用者持有Libra就要承担生息的机会成本,所损失的利息收入也同样需要计入Libra的综合使用成本中。

因此,Libra在普惠性方面仍在存在诸多逻辑和实现疑点。即便获得监管批准,其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有待观察。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