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解智能合约,从“滴滴打车”开始
时下盛行的“滴滴”或“Uber”,可以理解为“智能合约”的雏形。乘客发出请求,司机作出承诺。在智能合约下,几乎不存在违约的情况,例如乘客打车后拒绝付款会被剥夺再次打车的权利。那么,在“滴滴打车”的样态中,司机与乘客的权利义务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进了计算机代码,所有人的行为及后果均是由代码决定的,这便是“智能合约”的雏形。
怎样才能把传统协议变成智以合约呢?我抵押协议来例,在抵押协议中客户向银行作出承诺,如果届期不还钱,车辆归就归银行所有。如果要把它变成智能合约,就需要把这个承诺写进计算机代码,这在智能架驶时代是可以实现,比如通过计算机代码的设置,客户届期未按时还钱,车辆将会拒绝客户使用,反倒是将架驶权限(如新的使用密码)发送给银行,银行转而拥有车辆的使用权。因此,智能合约的本质在于将合约的履行或者违反合约的后果都写进计算机代码,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在智能合约下,任何任性的行为,计算机代码都会赋予其相应的代价。
与传统合约相比,智能合约的特质是清晰的:合约定立和履行是一体的,这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传统合约的定立和履行是分离的,合同定立了但未必就能履行,法院在合约执行中依然发挥主导作用。然而,智能合约的定立和履行却是一体的,完全由计算机代码完成。在
区块链中编辑“智能合约”的语言叫“solidity”(事实上,除了设置“智能合约”外,编程中很少用到“solidity”)。智能合约中的"smart"有“便捷”的意思,事实上,协议的自动履行倒是更符合智能合约的本质。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