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百科 查看内容
  • 16469
  • 0
  • 分享到

杨延超:比特币、区块链及其法律变革

2018-2-20 17:4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 杨延超

区块链语境下的“智能合约”


(四)区块链语境下的“智能合约”

为了进一步说明“区块链”语境下的智能合约,这里我引用Lessig在他的《代码:网络空间的法律》一书中的观点。为了解释代码在赛博空间(syberspace,可以理解为计算机程序所架构的空间)中的作用,lessig引入了“架构”的概念。根据物理空间的形状,你的身体可以穿梭其中,这一切是由它的架构决定的,例如建筑环境(建筑物、街道等)。按此道理,虚拟空间的形状则是由代码决定的,所有应用和协议就建立在代码上面。因此,代码便是虚拟空间的架构。法律和架构在管理参与者方面是皆然不同的。法律依赖于个人将规则内化为自觉进而规范人的行为,个人行为一旦超越了法律的界线还需要法院强制执行。然而,架构通过塑造空间本身管理行为,它既不依靠个人对规则的信仰,更不依靠法院执行。因此架构在效率上明显优于法律。依据架构执行合约时,不需要任何个人或者组织来决定如何执行合约,你可以称架构执行为自我执行(self-enforcing),在这种情况下,违约甚至不可能发生。

“区块链”语境下的“智能合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去中心化的,或者说它是不可修改的。“区块链”背景下的智能合约,则是分布在每一个结点(可以理解为一个服务器)上,它的内容是不可调整的。以借钱的合约为例,合约一旦定立,它就发布给每一个结点,合约内容不可更改;而且一旦届期,合约会自动从借款人帐户中扣掉比特币或乙太币给借款人。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