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汉:谈到宇宙理论与玄学,联系到您的潮汕身份可能更加有意思。我们都知道潮汕地区各种各样的神明信仰特别丰富,作为一个科幻作家,生长在一个“魔幻”的地区是一种什么体验?风俗、信仰这些事情有可能在一个由理性与技术构筑的虚拟未来世界中继续存在吗?
陈楸帆:我们是在一个非常唯物的环境里成长的,但是在潮汕其实非常有意思,我从小身边就像有一个平行时空,同时存在着玄学与神明崇拜体系,我基本上是在这两者间完成了一种量子态的成长。
小时候,潮汕小孩住的地方旁边就会有一座土地庙,每天有很多人在那里烧香拜佛。家里人也会带着去问一些大事,要是有人生病都会去找神棍神婆问一些问题,比如像高考这样的问题,但同时,我们在学校里接受的又是非常正统的唯物主义思想。
所以,每个潮汕人可能都是在两种状态之中成长。我是一个一直非常喜欢科学技术的人,所以在小时候,我会更偏向于科技与理性的叙事模式,但是到了现在,我可能会稍微有点改变,开始去阅读一些科学史、宗教史的书籍。
那么,我会发现科技、科学的发展,其实跟神秘主义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说,牛顿可能一生都在研究炼金术,中世纪非常多的科学发现是由教会里的神父牧师做出的,这两者并不纯然是对抗、排斥的关系。
只不过,这四百年来,我们的科技在做一种“祛魅”的世界解释,但科学是否有边界?科学的特征之一是可证伪性,可证伪的意思就是说科学是有它的解释的边界的。那么,在边界之外是什么?我们可能说是不可知论,也有可能说是玄学神秘主义。但是在有可能的某一天,这些东西同样会被纳入到科学可解释的范畴里面了,像量子物理一样。
我相信在元宇宙里,它依然需要信仰系统,甚至一些传统文化宗教体系的东西。我有篇小说叫《匣中祠堂》,匣就是匣子,故事的背景是VR里的一座潮汕祠堂。我还说那个祠堂其实是马先生建的,是大湾区的马先生为了把潮汕传统文化延续下去,然后建了这么个东西。
在这篇小说里你可以看到,所有祠堂的排位上的列祖列宗都有一个数字化的展示,你可以跟他们去交互,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些传统习惯保存下来。
虽然是虚拟的,但技术可以用一种感官模拟的方式去拟真,比如说我在里面写到一种叫“金漆木雕”的潮汕传统工艺,它以一种数字化方式得到了再现。我觉得当我们的技术真的到了那种程度上的感官模拟,有可能人类就分不太清什么是物理层面的真实,什么是感官层面的真实,因为二者在效果上是相等的。
这些问题假以时日都会得到解答,但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的意识问题,因为到现在,我们其实还不知道人类的智能与意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东西和风俗、信仰这些意义体系的关系更大。
嘉宾:陈楸帆(科幻作家),主持:郝汉、叶倩雯,内容监制:萧奉,协同策划:钟毅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