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构建和完善“双碳”引领的绿色
低碳学科体系。高校,特别是
能源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把握“双碳”战略契机,以新理念、新思维、新路径深化学科绿色低碳内涵建设,推动优势学科创新,加速发展风电、水电、核电、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学科,大力推进能源学科与经济、管理、人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培育与“双碳”相关的新兴学科方向,不断完善具有鲜明绿色低碳特色的学科体系。
二是培育支撑“双碳”目标的创新人才和战略人才。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高校要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瞄准“双碳”战略目标,建立灵活的人才机制,集聚一批能源、“双碳”方向的海内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创建面向“双碳”的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培养大批能源领域急需紧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努力造就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打造服务“双碳”目标的人才梯队。
三是推进能源电力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聚焦“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等战略部署,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队,全力打造新一代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度参与碳中和领域国家重大项目,加强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集中优质资源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提升科技成果创新转化能力,打造一流能源领域技术创新高地。
四是增强新型能源智库咨政建言和决策支持能力。不同类型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点、体现高校特色的能源智库。针对能源发展和落实“双碳”目标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改革发展难题加强研究。积极参与能源领域或涉能源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和“双碳”政策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及绿色发展标准化建设,完善能源治理体系。
五是引领建设绿色低碳的社会文化风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新时代大学文化的发展,要把绿色文化、低碳文化同文化传承、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大学文化内涵,更好地肩负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风尚的责任。要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低碳文化内涵的宣传阐释,培育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文化底色。
六是深化能源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容,深化能源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全球“双碳”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高校要充分发挥国际产能合作以及相关中外大学
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对话,谋划和推动能源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主动融入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