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3086
  • 0
  • 分享到

数字藏品虚火骤降

2022-7-28 13:49

来源: 财经早餐 作者: 三林

  腾讯旗下“幻核”平台已经跳水,在笔者“潜伏”的数字藏品交易群中,却依旧热闹非凡。究竟是表面的繁荣,还是光明未来的插曲?水面之下的暗流又将流向何方?

  作为文化和泛娱乐产业发展的新可能,在行业发展最初,数字藏品寄托了行业很多期待。2021更是数字藏品全面爆发的一年,腾讯、阿里、京东等一众大厂都在发力。

  然而到如今,各部门和数藏行业本身,都在对数字藏品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防范,数字藏品的发展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涨跌。

  然而,即便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极力遏制炒作和金融风险,但对于沉浸在虚拟暴富神话的那部分群体来说,即便是夹缝中求生存,不能吃肉也要喝汤的想法还是将他们捆绑在数字藏品这个摇晃的木桥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资本市场,翻车的事情时有发生,倘若往前考古,加杠杆、借贷炒股的风险在清末就有苗头,三林最近就在一档播客(苹果客户端名称:商业就是这样),听到了一个真实的“翻车”事件。

  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新的国度建立之前,不仅是政坛风起云涌,资本市场同样动荡,甚至演变成帝国崩塌的导火索。

  1872年,李鸿章为了给轮船招商局筹集启动资金,发布了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这种来自西方的筹资方式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流通。有股票和市场的地方,总是风险和机遇并存。

  当时被称为“橡皮”的橡胶行业和西洋公司股票,就成为1910年上海最被看好的市场机会,散户狂热,机构开出空头银票并大加杠杆,最终酿成“橡皮股灾”,这也成为清朝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百年前的一次市场崩盘,跟今时今日的数字藏品有何关联?一个是股市崩盘,一个却是看起来颇具前景的数字藏品产业,笔者为何在聚焦数字藏品的文章中,提到这次“橡皮股灾”?

  大概是因为,历史大抵都有规律可循。

  事实上,每一次的崩盘,不管是股灾或昔日的P2P暴雷,还是曾经出现不少造富神话、今时今日却饱受诟病的虚拟货币,亦或是政策一边扶持一边却又谨慎对待的数字藏品产业,每一次的崩盘以后,都少不了泡沫、杠杆、投机、侥幸心理,以及系统性的问题。

  1910年会出现橡皮股灾,一个原因是当时汽车工业起步,带来橡胶轮胎等配件需求量的增加,然而中国不产橡胶,民众想挑选好公司、买到心仪的股票,只能来源于当时一些内部渠道或是代理公司。

  数字藏品(NFT)在一开始也是发迹于国外,最早的个人投资者通过资讯关注到无聊猿等一批国外交易平台。囿于交易门槛高,包括登录国外的交易平台有门槛、交易需要通过数字货币钱包进行结算、找到投资机会转手买卖不算容易、严重依赖一些充当“中间商”的机构或个人发布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1910年的上海就出现不少贸易公司和橡皮公司给股民荐股,并开始了“倒买倒卖”的生意。

  当时上海一家名为“麦边洋行”的小洋行就做这一工作,一些橡胶公司同样参与其中。不过,众多参与者中,属“麦边洋行”的老板麦边,一个擅长市场营销、酷爱打广告来给股民“洗脑”的英国人,做得最为成功。

  在今天,我们不妨看看周围那些玩数字藏品的朋友,哪个没加过一些所谓的“公益”交易群,这些群气氛热烈,交易流水单刷屏,群主号称纯公益,每个活跃的群友都是数字藏品十级玩家,群内氛围感十足。大家一开始都是围观的玩票性质,谁曾想玩着玩着,持有的原本号称限量的数字藏品就跳水了,一小撮人几个月工资就没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骂骂咧咧退群。

  所以,不难发现,当有人开始说可以空手套白狼的时候,雷也就此埋下。

  橡胶和贸易公司的老板们心思开始活络,他们一边去银行贷款,一边忽悠股民说国外的橡胶市场行情很好,并通过给早期为数不多的股东分红来吸引眼球。甚至在他们的“怂恿”之下,外资银行承诺股民,拿这些橡胶公司的股票做抵押,就可以在银行里贷款。

  银行给的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大洋行、大银行利用自身的信用和地位,为这些买卖公司背书,橡胶市场的行情就这样被炒起来,价格虚高,泡沫巨大。推荐橡胶公司的小册子(就像今时的荐股书)一册难求,橡胶股票高价买卖转瞬即富,银行接受民众用橡皮股票做抵押贷款、贷来的款又可以买橡皮股票,股民通过这一方式无限加杠杆,投机者遍布角落......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