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剑秋解释说,VOCs与异味污染物质高度同源,而异味污染既是一种常见的大气环境污染,又以人的嗅觉感知为判断标准,具有阵发性、瞬时性的特点。恶臭感觉取决于瞬间的臭气浓度波动峰值,而不是长时间平均值。“嗅觉刺激只需要1次呼吸就足够了,时间大概只有0.5秒—5秒。但实践中,大多数大气扩散模拟预测和监测模式都低估了恶臭的影响。部分恶臭污染物嗅阈值极低,意味着异味的消除难度远高于VOCs排放标准。国标+民标,是基层恶臭污染治理的无奈之举和创新举措。”朱剑秋认为,大风量、低浓度废气往往存在“达标性污染”,且治理和管理存在难度,不能采用常规的治理模式,必须兼顾节能降碳减污和环境影响可接受性的多目标最优化。
针对产生异味物质的不同行业的特点,生态环境部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娜介绍了南京所异味物质污染治理技术和实践。比如,在铸造行业,团队基于异味物质情况摸排、源强计算、精准溯源分析,自主开发工艺设备,初步构建了铸造行业异味溯源—中试试验—示范工程—效果评估全链条的成套技术体系。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