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5665
  • 0
  • 分享到

减碳:当心六个大误区,留意百万亿商机

2023-5-22 13:56

来源: 中外管理杂志

误区一:购绿电、CCER不能替代减碳


很多企业认为买了一些硬件,购买了绿电或碳汇的指标,取得了碳中和证书,就实现了双碳,其实这在国际上根本行不通。如果所有的企业、城市、工业区都这么干,试想碳中和的任务谁去完成?意味着我们把碳中和的任务外包了。要知道,只要存在生活和生产活动,就必然存在碳排放,而减碳不能全靠外包。

所以,每个企业、每个区域、每个城市都应该做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扎扎实实地节能减排;第二,尽可能把屋顶上空闲的地方装上太阳能面板;第三,有可能的条件下研究碳中和。这样一来,还有20%需要兜底的,或者说直接插上碳还不能完全抵消的,我们才去做碳汇交易,才用绿电。所以说,购买碳汇指标、绿电和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只能作为保底和补充。

如果我们沉迷于购买绿电来实现碳中和,将来会隐患无穷。现在的绿电跟一般的电,相差只有三五分钱。但这几分钱是根据我国现在的碳价设定的,如果这是必然的,我们的碳汇市场每1吨碳不是现在的50元人民币,而是像欧盟那样80欧元,未来可能是200欧元,绿电的价格会上涨好几倍,用电成本也会增加很多。因此,我们不要被这些证书所迷惑。

真正实现碳中和有五个板块:第一,建筑。建筑在整个过程中排放了30%以上的碳。从建材到建筑建造、建筑运行,中国建筑碳排放较高;第二,交通。交通产生的排放量正在增长中,目前占15%,未来会增长到20%以上;第三,废弃物处理与市政。这都涉及到大量的碳,当我们把1吨水从1500公里外运过来并使用时,其中含有好几百公斤的碳;第四,工业。这个门类很多,各行各业都涉及到减碳。一旦减碳成功就是一个大产业链,就是个“隐形冠军”;第五,碳汇和农业。这五个板块都有商机,合起来有100多万亿的市场规模。以太阳能发电为例,它的效率在不断提高,从现在的20%将来有可能提高到35%。

比如,可以要求建筑自身要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节能减排,把80%的碳排放减下来,剩下的20%再来购买绿电或碳汇资源。否则,将对国家不利,也会对企业本身不利。

碳中和指标体系有很多部分组成。比如,能量节约了多少?可再生能源产生了多少?所产生的可再生能源跟电网之间是不是有补偿关系?这些都在正确的碳中和指标体系里,都是必须要达到的。

未来企业在碳汇购买上或产生的利润上,有很多途径。比如,特斯拉的产能其实只有丰田的1/10,但其估值却是丰田的好几倍,为什么这个后起之秀能够挑战世界巨头?就是特斯拉每产出一辆车,原有汽车厂内燃机动力的车就要进行碳抵消。特斯拉是中等规模的汽车厂,节能电动车是低排放的。特斯拉最近几年利用碳抵消,每年增加的利润最多达15.8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碳抵消机制非常简单,就是特斯拉生产多少车,对应的一汽大众生产多少车,碳积分是要抵消的。在统计上,我们称这一抵消的过程为碳交易过程,它非常清晰、容易做到。做任何产业,降碳已成为强大的武器,搞企业一定要注意双碳,并做到“三可”,可记录、可追溯、可公示。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