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
碳市场将迎来正式启动两周年。截至7月11日,根据公开披露数据,全国碳市场
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9365845吨,累计成交额近110亿元。
早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初,这一通过市场机制匹配供给和需求、实现均衡价格的模式就被各方寄予厚望。所谓碳市场,就是给碳排放制定一个价格(即碳价),把企业技术改造、绿色
金融、社会消费等隐形的减排成本“放在台面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引导稀缺的碳排放权资源优化配置,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用“无形之手”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两年过去了,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机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目前徘徊在60元/吨的碳价是否合理?如何更好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发挥其“无形之手”的作用?金融又能如何更好助力碳市场发展?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务委员孙轶颋。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