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轶颋:我国
碳市场的基本定位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因此,评价全国碳市场启动至今的整体成绩,我们要从结果导向看问题,最主要是看碳市场是否起到了以相对较低成本控制温室气体的作用。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配额履约完成率为99.5%。年覆盖二氧化
碳排放量约45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以上,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同时,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以上表明,我国碳市场已经初步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
对于其明显的履约驱动和交易量偏低现象,我认为主要是由我国目前碳市场的制度设计决定的。我国正处于逐步实现碳达峰目标阶段,采用基于强度的配额分配方法,设定碳排放控制目标,并以碳排放配额的形式进行初始分配,强制重点排放单位在履约周期结束时向政府清缴与其实际碳排放量等量的配额。应该讲,目前的制度设计是符合我国碳达峰目标要求的,符合我国碳市场发展阶段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由于履约驱动明显,交易集中在临近履约期时集中展开,从而成为
碳交易不平衡、交易量总体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推动从“履约驱动”到“碳价驱动”,企业要将被动的履约转化为主动建立碳资产的系统性、战略性管理体系,探索将碳市场所形成的碳价格纳入战略发展、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的决策全过程中,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投入,使绿色
低碳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新的业务增长点。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