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3297
  • 0
  • 分享到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极端天气频发 城市的“气候韧性”亟待提升

2023-8-21 00:12

来源: 财联社

面对如此多的风险,城市建设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马军:应对气候变化从两方面入手,减缓和适应。

  减缓是指大力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从80年代开始提出气候变化的议题,经过了多年的争论,现在全球主流基本达成共识,造成气候暖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间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了气温上升。基于这个共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全球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气候治理机制。中国在2020年做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当前全球超过140个国家地区做出了碳中和承诺。

  适应是指在气候变化这个长期趋势下,我们要做好准备,提升气候韧性。所谓提升气候韧性,包括硬件、软件两方面设施建设。硬件建设是指城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有能力去应对极端天气,减少对公众的影响。软件建设是指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比如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突发情况的组织动员能力。

  过去这些年我们不论硬件实力还是软件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这次北京暴雨与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相比,天气预报更精准,及时发布红色预警,避免大量游客进山;对下沉式的立交桥和地铁进行严密防范,使得这些地点没有再出现那么多伤亡。但这次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有区域在强降雨中网络通信系统中断,降水信息不能被实时获取的情况发生。

  从更宏观的视角,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整个区域或者城市的规划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此前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未来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我们需要根据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重新评估依赖历史经验数据制定的城市乃至区域的规划。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