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专访了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双碳目标下,作为主要减碳途径之一的循环经济成为显学,也让杜欢政教授的研究备受关注。而在此之前,杜欢政已经与垃圾打了40多年交道,人送外号“垃圾教授”。
40多年研究让杜欢政越发意识到可持续消费的重要价值。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矿产”的概念,提倡生活垃圾的可回收再利用,延长资源为人类服务的时间。进入双碳时代,他更加积极地探索绿色循环的消费模式,希望可持续消费能够在人们的生活中落地生根。
“从孤身奋战到人声鼎沸,循环经济在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非常高兴和欣慰。”谈及循环经济在当下的发展,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向36碳感叹道。
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正成为显学:中国目前每年产生约100亿吨的
碳排放量,其中25亿吨未来要依靠资源循环来实现。这也让杜欢政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此之前,杜欢政已经与垃圾打了40多年交道,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的研究,人送外号“垃圾教授”。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循环经济的方面面,从金属到废纸、废塑料、废汽车、电子废弃物、
农业废弃物、餐厨垃圾再到整个资产循环产业和经济。
从事循环经济研究40余年,杜欢政发现“原来我们的很多资源都聚集在城市里”——报废的金属就是城市矿产,报废的塑料就是城市油田,报废的废纸就是城市森林。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矿产”的概念,提倡“要让来自大地的,回到大地;来自产品的,回到产品”。
如今,杜欢政当初的概念正逐渐成为现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已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
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幅提升;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品要成为市场主流。
对于当下风头正盛的绿色可持续消费和循环经济,这位资深的行业“老兵”有哪些不同的见解?近日,杜欢政接受了36碳采访。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36碳整理编辑:
兼顾经济性和环保性,关键在技术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