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氢能有望作为主体
能源,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可行路径。“以何种方式制取氢气”首先成为焦点问题,需要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来审视发展氢能经济的能源和环境效益,将氢能的生产和消费统筹考虑、系统评估。
焦炉煤气提氢、合成氨驰放气、甲醇驰放气、炼厂制氢、烧碱工业副产氢、丙烷脱氢等工艺路线主要按自身用氢需求设计,形成循环利用系统,部分副产品燃烧排空。此类氢源若要转换为商品则需进一步挖潜,但可作为近期培育氢能产业的启动资源。经过一定工艺优化和改造提升,生产外供氢能资源,每年商品量有望超过300万吨,就近供应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可发挥
低碳减排和产业引导作用。
长期看,大规模太阳能、风力、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发电配套的电解水制绿氢将成为发展趋势。宜尽早明确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可推广的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PEM)、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SOE)等成套工艺技术;探索制定绿电绿氢交易核算、
碳排放抵扣、环保优先等创新政策,合理规划产能布局,打通绿氢体系管理堵点,提高绿氢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打开广阔应用市场。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