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国的碳汇能力逐步提升,通过大力培育和保护人工林, 2010-2016 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 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 45%,可见林业碳汇在碳中和愿景中扮演重要角色,碳汇项目将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优化,强化能源强度低碳创新协同效应。碳交易政策可以通过创新低碳技术和优化能源结构来提高低碳贸易竞争力,而这需要加快研究绿 色低碳前沿技术,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并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强化和完善能源
多年来,试点碳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省份的低碳贸易竞争力水平。大量的实践证明,碳交易政策动态效应表明其对试点省份的低碳贸易竞争力水平具有持续影响,且影响效果逐渐增强;碳交易政策通过成本优化激励、收益补偿驱动、风险波动规避
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1%。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而各国开始针对国际贸易采取碳排放控制措施,无疑会对中国国际贸易造成巨大冲击,世界各国的贸易条件与相对贸易竞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碳关税”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中国所面临的平均关税将高达26%,所带来的冲击会导致中国出口量下降21%,而根据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19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
气候变暖可导致树木生长加速,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碳储量会增加,全球变暖实际上正在减少森林中储存的碳量。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树木和其他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利用这些二氧化碳制造出新的细胞。尽管随着地球变暖,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更多的碳会被树木吸收
实现碳中和,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技术为王”是鲜明特征;要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转变,勇于针对未来需求,主动开展有较高失败风险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院士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国科技界要拿出一张路线图,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一批新理论,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问题;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记好一本收支账,解决碳源碳汇的监测核算问题。
一要有序减碳,确定碳排放的顶点和峰值,从国家层面研究能源结构;二要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三要树立全民低碳意识,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四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源头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多元能源发展和协调互补,输送侧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使电网可观、可测、可控,并提升电网的灵活性;结合物理、化学储能(热)及氢能技术,强化“身边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东部地区能源自给率,并以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灵活性资源,形成安全、可靠、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
要警惕非系统减碳操作引发的系统性破坏,急功冒进减碳操作引发的经济刚性破坏,时时、事事、处处减碳操作引发的社会不公,无视“双碳”科学性的“摊派式”减碳以及西方利用不对称的“双碳”问题遏制中国发展等系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