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6823
  • 0
  • 分享到

周小川谈数字货币、电子支付、跨境支付监管及公共精神

2019-6-20 23:54

来源: 财新

要弄清楚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概念


现在对此已有很多讨论,但目前的讨论在术语、概念和用词上有时候实际上是各说各话,沟通性不太好。所以,国际清算银行(BIS)曾经发表了一个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问题,首先讨论的就是术语问题。术语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因为从术语可以看出要从哪些角度来看待这些技术的发展。

首先一个角度是,究竟新搞出的货币是数字的,还是物理的。刚才已经提到,其实现在的货币绝大多数已经是数字形式的。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所说的数字形式的货币只适应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如果不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加密货币,就不称为数字货币。这是需要讨论的,而且看法也是不一致的。

第二个区分,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是基于通证(token)的,还是基于账户(Account)的。从中国的发展来看,从过去的信用卡到现在以手机为基础、以二维码为特征的应用,都是基于账户的做法。所以,这也是一个选择。

再有一个,支付工具和数字货币是为零售服务的,还是为批发服务的。如果是批发,就有可能涉及到中央银行的功能。此外还有局部的零售,比如大学校园卡就是局部零售型的。之所以在这方面有区别,是鉴于当前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分工局面,同时也涉及到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考虑。

BIS 在做了这些区分后,数字货币就可以分为央行的数字货币或私营部门的数字货币。当然,这个私营部门概念比我们说的更广。比如,如果是商业银行搞的,不管银行所有制如何,都属于非央行的,是私人部门的数字货币。当然,数字货币也可以通过 PPP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营)来搞。

总之,央行因为负有维护币值稳定、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能,所以会注重这个方面。私营部门如果没有建立合理的机制、法规条例以及激励机制,有可能只关心市场份额、效率、成本,而不一定关心币值稳定。但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如果私营部门的数字货币币值不太稳定,有人就搞出了盯住央行货币的数字货币,称之为「稳定币」。这也表明会产生币值稳定的需求。

不过,我认为 BIS 这些术语分类可能还不太完整,还需要考虑其它一些特性。其中一个就是,究竟是借记型的还是贷记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的主流还都是借记型的。但是也出现了很多 P2P 公司根据贷记型的支付特性给予贷款。所以,这也是一个区别。

还有一个区别,币值究竟是锚定的还是非锚定的。现在看来大家还是比较注意价值有锚定的数字货币。

再一个大家关心的是,数字货币是加密的还是不加密的。理论上,有人会说某家货币是绝对安全的,但是现在看来做不到绝对安全,市场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都有可能受攻击。其实仔细观察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几乎都是加密的,但是加密的环节不一样:有的加密在谁拥有这个货币,有的加密在支付环节,有的加密在通证传递环节。总之,不可能都不加密,否则很容易受到攻击。

另外还有一个维度,究竟在哪个层次上允许数据留存。因为数据留存涉及到如果出现纠纷怎么执法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因为涉及到隐私是否能得到很好地保护。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