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矛盾,导致了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背后有融资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融资市场供需方面的原因,换句话说,供需双方能力不足导致了融资“市场失灵”。
一是融资体制偏好。目前,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信贷,在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融资难”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性
金融机构凭借“小银行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但随着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需求方能力缺位。与国企相比,中小企业作为融资市场的需求方,“缺抵押、缺信用、缺能力”是其天然短板。银行抵押贷款要求有效的固定资产或者不动产,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中小企业往往是规范性和制度性比较缺乏的企业,在获得银行信用贷款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中小企业在领导力、市场竞争力、公司治理能力等方面普遍逊于国企,这些导致其“企业能力”低下。
三是供给方能力缺位。以银行为例,赚取借贷利差是我国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缺乏中小企业调查机制,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能力缺乏深入了解,在企业贷款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很多高成长、高质量的中小企业也被挡在了信贷市场“门外”。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