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开始拐向“负增长”,而经济方面的脱离负面影响的拐点仍未到来。
一些工厂仍然停工、商店餐馆关门、村庄封路、各个写字楼也要控制办公人数。滞后效应作用下,疫情造成的经济损伤还在逐步显现,如坐视不理,可以预见,随之而来的衰退将会对疫区群众二次打击。
停工中断现金流、工人失业、创业者信用破产,旅游业受到的冲击甚至让导游转行去做直播。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较弱的流感造成的损失就可以使全球GDP减少0.5%,而严重的疫情大流行可能造成相当于全球GDP 5%或超过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此次疫情的影响已经让全球股市深陷绿色恐怖,而全球散播新冠肺炎还将造成多大经济损失尚难预估。
“看得见的手”到了该出手的时候。
数十万亿的“新基建”刺激计划已进入待命状态[2]。有别于工业基础“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这次的新基建,面向的是信息时代。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5G、特高压输电、城市间高速铁路和城市间轨道交通、充电桩、数据中心、AI
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候补的还有集成电路、量子信息、
物联网、智能驾驶、工业机器人、氢燃料、石墨烯新材料及
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此外,面对医疗系统发展尚不完善所暴露出的问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势必应囊括其中。
SARS后我们建立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以监控全国传染病,而此次疫情暴露了这套系统的一些短板,打造一套更加公开、更高效率、更可信、更加安全和智能的疫情监控系统理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套公开信任的技术方案,如果能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多个模块进行结合,很有资格成为新基建项目的重要组件、现有公共卫生预警系统的破局点和未来拉动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点。
区块链技术也受到了高层的关注。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过,“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3]。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网络技术,区块链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具有不可篡改,过程留痕,可追溯,公开透明,多地保存等特征。这些特征为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能创造可靠的合作机制。
结合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区块链在很多有信任需求的场合都大有可为,比如:
区块链可用于
公益慈善,可信的物流数据让捐赠物资可以直达终端具体的医院和科室,让捐赠者捐的明明白白,踏实放心[4];区块链用于医疗制品溯源,让用户使用手机扫码就能快速识别假冒伪劣产品,避免使用了不合标准的口罩而感染病毒的情况[5];区块链用于保险,特别是使用了保险智能合约之后,可以大幅提高保险理赔的速度[6];区块链可用于项目协作,疫情期间企业实行在家办公,区块链可以帮助进行分布式组织办公,一些模式化的流程可以部署在区块链上自动执行,很多消息可以透明共享,增加自动化程度和协作效率[7];区块链还可以用于舆情管理、辟谣、疫情数据公开[8]等多个领域。
详细来说,依靠区块链和新基建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将能够给这些行业提供更多可能。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