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是国家构建新型
能源体系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氢能源产业链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5万辆,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实际产业发展情况看,2023年,我国氢能产业链各环节都取得了激动人心的进展,商业化步伐加快。根据调研情况,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在大爆发前夜。产业政策支持至关重要:1、行业政策应该更支持。比如车辆同权,把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燃油车、锂电池汽车同路权管理。2、补贴氢能储运、燃料电池车等终端应用场景,带动终端氢气消费、加速绿氢替代。3、优化氢气的管理政策,从危化品管理转变为大能源,打开大家对氢能的认知。
基于其无色无味、易燃易爆特性,氢气往往容易蒙上“不白之冤”。氢气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管控使得人们往往会“谈氢色变”,存在认识误区,例如人们习惯将氢气与氢弹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实氢气相较同样作为能源载体的天然气和石油,其安全性要更高。氢气密度极轻,是空气的十四分之一,因此当氢气泄漏时,其在开放空间中的扩散速度非常快,极难形成气云,从而也很难产生爆炸。只有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的氢气溢散,同时存在点火源的情况下才会由于氢气浓度高而引起爆炸。根据MSDS和美国化学工业学会DIPPR综合风险评估,氢能的危险性排在汽油、丙烷、甲烷(天然气)之后。
氢气在上世纪70年代被纳入危化品管理。1987年,中国发布了《危险化学品清单》,该清单是中国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认定和管理的基础,其中包括了氢气。此后,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对氢气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氢气被纳入危化品管理已有较长时间。
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出现,氢气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化工行业,“氢能”概念逐渐出圈。将氢气作为危化品进行管理,会让氢在制备、储运、使用多个环节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制约氢能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例如,现实中业务部门习惯于将氢气的合法生产局限于危化园区从而限制氢气的大规模生产。另外,按照危化品管理的相关规定,加氢站的建设困难重重。将氢作为危化品管理,建站需付出的投资成本、土地成本、时间成本更高。如果属于危化品,国内加氢站只能建在危化品工业园区,往往距离居民区非常遥远,通常位于城市偏远地区,使得加氢的便利性大打折扣,已间接影响了氢能燃料电池和汽车的应用推广。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