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缔约方如果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合作方法,并使用国际转让的减缓成果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就应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环境完整性和透明度,包括在治理方面,并应依作为本协定缔约方会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通过的指导运用稳健的核算,除其它外,确保避免双重核算。”6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自上而下、集中式的方式不同,《巴黎协定》允许了自下而上、分散式的市场参与方式以达成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其中各个国家也可以采取适合其国情的措施参与碳资产的跨境交易。《巴黎协定》为各国的
碳市场连接提供了机会,使得全球碳市场有望成为一个在区域、国家和地区之间相连接的碳市场网络。
尽管我国尚未正式与域外国家或地区达成正式的
碳排放交易连接协议,但世界范围内各国与中国的碳排放权市场建立合作关系的意向较高,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巨大的市场体量。自2021年起,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虽然目前主要只覆盖发电行业,但已覆盖了2162家企业及其每年产生的45亿吨碳排放量,在世界范围内,这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体量。中国在跨境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尚处起步阶段,其中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成立便是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连接机制的有益探索。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支持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
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2022年2月,经海南省政府同意,省
金融局印发《关于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2022年7月,海碳中心在
三亚成立。
海碳中心成立后,“蓝碳”一词也被更多人熟知。蓝碳,即蓝色碳汇,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碳中心是中国第一个以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碳市场和国内外碳市场的交汇连接点。此外,设立海碳中心将促进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争取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2022年12月30日,海碳中心首单跨境
碳交易成功落地。交易产品为被全球认可的核证碳减排标准(VCS)下的VCUs,交易项目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交易量为10,185吨。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