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骥:目前
能源转型的起点,一个是针对现有存量,一个针对能源需求的增量。
为什么现在煤炭不能停止使用,甚至还在微量地增长?这是由于能源需求的增长,特别是电力需求的刚性增长。
目前,中国还做不到完全用非化石能源去覆盖新增的能源需求量,短期内的差额需要用额外的煤电去支撑。
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很快,它们能覆盖新增的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多。在可预见的几年之内,相信它们可以覆盖掉所有新增的能源需求量,再继续发展,还有余力替代煤电的存量,这是中国“退煤”的过程。
我依然认为,“十四五”期间严控煤电的增长,“十五五”期间就可以逐渐减少煤炭的消费,这个判断是对的。
这主要基于对三个周期的判断:
第一个周期是煤电机组的寿命周期。煤电机组的寿命周期一般是30年,目前中国煤电机组的平均年龄约14年,即平均再过16年就可以“光荣退役”了。
在此期间,已经建成的12亿千瓦煤电,要继续发挥保供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但机组的发电小时数会渐渐下降。同时在此过程中,要严控新增煤电和煤矿的产能。
第二个周期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迭代周期。过去10-20年里,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了九成,相信未来20年里,依靠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成本会继续下降,直到比煤电便宜。届时,强大的可再生能源就可以实现煤的替代。
第三个周期叫经济景气周期。当前正逢绿色复苏、宏观经济条件较为宽松的时期,应当放松银根、适当放宽管制,营造有利于恢复经济、鼓励投资的大环境,当下的增长还可以面向未来。
这也叫“逆周期调节”。中国正在进行逆周期调节,即经济动力和需求不足,但经济发展又要求扩大需求。政府需要进行“逆周期管理”,并引向“跨周期转型”,即短期促增长、长期抓转型。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转型的衔接点就是
低碳产业的发展。
所以说,需要二三十年来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不能太急、一哄而上,又不能太慢,因为太慢可能会遗失历史的机会,要紧跟着历史的步伐。
近两年,部分省市核准了新的煤电项目,从局部看有它们的理由,但相当多是可以避免的。这需要看整体发展思路,如何把“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考验治理水平。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