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萌:剖析“反ESG”的声音时会发现,并没有人否认增强E、S和G这三个方面的企业战略和举措对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争议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ESG要素评价体系和
评级对被评企业是否透明、公平、公正和客观,二是ESG投资是否会长期创造相较于非ESG投资更为丰厚的财务收益。
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和把握:
首先,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企业将环境、社会和治理这几个维度纳入战略、管理与实践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要避免ESG议题口号化,成为部分企业纸上谈兵的纯粹公关行为,防范ESG washing。这就要求企业把发力点聚焦到比ESG报告或披露更具实质性的方面,即将ESG要素充分纳入战略和运营层面。
其次,由于世界范围内各种ESG评级和ESG奖项的评价方法各异,素材与数据来源差异化,此外还面临语言不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等挑战,因此距达成“全面、客观、真实、公正地评估和评价企业ESG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市场中的表现”这一目标还有差距。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ESG议题框架中的确有一些领域很难用数据衡量,因此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和ESG要素相关的技术性标准制定主要集中在ESG信息披露上。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以气候变化和不平等加剧等为特征的全球变局中,围绕ESG议题的监管会在更多的市场得到加强,企业因此应当做好充分准备。换句话说,即使一家企业的ESG评级目前处于优势地位,这并不意味着该企业在下一波风险与挑战来临时有足够的韧性来抵御,硅谷银行就是个例子—不要把分数看得那么重,企业需要抓紧练好内功。
再次,我们不能把ESG议题和另外一个E-economic经济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分割开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语是“发展”,“可持续”是前缀。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牟利的本性—企业更好地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是为了更好实现业绩正增长,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和正向的全面产出最大化才是真正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当我们有更多的数据和事实能佐证无论对于投资机构还是企业,ESG和E(经济)长久并持续地存在正相关时,质疑声也会越来越少。
比标准更重要的是“同频对话”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