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个省市县乡的发展水平处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优先级。中国有142家财富500强企业(2023年数据),中小微企业超过5200万户。从市井街坊的“小微企业”,到跻身世界500强的大型公司,对ESG议题的认知、规划以及实践各不相同。企业在中国境内的不同地域投资和运营时,贡献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基于此,当相关方提出建立一套统一的“ESG中国标准”时,首先要明晰的是这个标准适用于谁,为谁服务,谁最终受益。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的企业来讲,有时候过度强调独有标准,难免会增加沟通的难度,容易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当今的世界,我们需要在不同中找到相同,而非强调我们的不同。趋向“求同”,不标榜“存异”更容易帮助企业减少国际地缘政治对其影响。
我认为比建立“ESG中国标准”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更好支持和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和全球化竞争中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利益相关方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深化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扫清误解、壁垒和冲突,为有效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打下基础。
根据个人观察,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第一,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充分的自信。追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哲学与文化典籍,均有内涵与ESG议题相似乃至更为深刻的思想精髓,只是表述方法有所不同。“诚信经营”“义利并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古训流传至今,广泛为人称道。我观察到一些中国企业家深谙并在领导企业时不断实践着《道德经》《商训》等古籍中蕴含的经营哲学与传统智慧。
中国企业在国际交往中可以分享这些智慧与见解,以及在管理运营中的应用。正如ESG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受到热烈欢迎一样,中国企业管理哲学与智慧如何吸引海外相关方的关注和研究,进而让来自更多国家和不同背景的企业和企业家受益,是中国企业可以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之一。
第二,中国对自身的定位之一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维护者和践行者,拥护基于联合国公约和国际法的国际规则。全球契约十项原则来源于国际公约和国际法,由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和支持,是ESG领域通行的国际标准。它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和各国相关方采纳同一套话语体系同频对话,从而避免各说各话,不易互认。
目前全球契约组织有24000多家企业成员,中国企业占比不到4%,尚未成比例地反映中国企业的全球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国企业更为有效地采纳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利用好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这个平台十分紧迫。在参与到联合国提供的平台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把更多来自中国企业的实践举措纳入“国际最佳实践”数据库中,是中国企业提升“全球ESG话语权”和帮助完善“全球ESG治理”的关键,联合国是最佳平台。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