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秀:从各地推动减污降碳协调增效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仍存在协同增效理念认识不清、制度和政策体系设计不完善、部门推进合力未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和工程不足、协同推进效果不明晰等问题。下一步,要引导重点区域、城市、园区、企业从自身发展水平和特点、资源
能源禀赋、协同减排潜力等方面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做法和有效模式。同时,在以下4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突出目标协同。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减污为牵引强化重点区域、行业和领域降碳措施,以降碳为引领解决环境污染根源性和结构性问题。城市层面要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
碳排放实现双下降,园区层面要在推动主要污染物弹性系数持续向好的同时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
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推进协同治理。要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为关键,充分考虑地方实际,统筹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
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发展。要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提升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末端治理的协同成效。此外,还要从区域协同角度出发,基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扩大产业优化、企业培育、创新试点等领域耦合发展新动能。
三是加强政策创新。实施“区域能评+产业能效评价”准入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双控”制度。推进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构建重点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体系。探索将碳排放指标纳入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减污降碳协同项目库,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绿色低碳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完善协同治理技术研发奖补政策。
四是提升管理效能。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应用推广。编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合理布设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点位。协同开展污染物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和信息披露。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碳排放达峰双管理。搭建减污降碳数智管理平台,实现“污—碳—能”的可视、模拟、管控和评估功能,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