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注重国土空间结构整体优化引导经济社会系统节能减排
国土空间是促进“碳中和”的重要载体,各国通过对空间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对交通、
能源等重要排碳部门进行节能减排统筹。规划理念上,各国或组织均注重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平衡,以整体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来引导经济社会系统的降碳减排,其中欧盟强调各
联盟国间的“团结”,增强跨国家间空间规划能力,增加自然区域间的必要联系;德国旨在建立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协调一致的空间秩序,以体现气候变化的减缓战略和应对措施;美国空间战略研究思路遵循“人口、环境和经济一体化”;韩国国土综合规划的基本目标则侧重于“自然”与“绿色”;日本提出构建多层次、有弹性、“紧凑和网络化的结构”,发展
低碳城市。
2.2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空间部署和提升有效利用率
首先,各国或组织均进行节能减排相关部署,德国、韩国注重把握宏观层面上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德国增强基础设施的连接性和机动性,使居民点与交通基础设施在规划上具有协调性,增强交通站点通达性,并改善对外的交通联系。韩国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建立以人为本,绿色导向的交通体系。其次,各国或组织在中微观层面进行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地。新加坡注重微观层面体系设置,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开发,修建扩展自行车网络,并根据城市内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构建多层次步行系统(包含地面、空中及地下步行系统),提高人们步行效率及便捷度,为公众出行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及条件。再次,部分国家或组织重视智能化、科技化发展。例如欧盟强调发展智能化、科技化交通,提升电动汽车的质量,运用大数据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率,加强城市运输管理,以助力可持续能源和交通方式的发展。同时,欧盟对未来进行展望,能量融合及远程传输的研究进程将推动无限能源和即时移动的实现。
2.3 为引导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国土空间支撑
首先,欧盟、德国、美国、日本注重能源网络的规划及搭建,进行能源整合,形成能源互联,强化能源安全。其中,德国注重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适配度,优化分配和传输网络,以及建立新的网络联通节点,对跨区能源进行规划以减少土地利用冲突;美国则对现有发电和输配电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以满足输送需求。其次,由于各国或组织的地理及水文条件不同,因此使用的主要可再生能源类型不同。日本主要引入页岩气和开发甲烷水合物等海洋资源确保天然气的稳定供应,新加坡则侧重对太阳能的使用,通过在组屋屋顶,以及内陆浮动光伏农场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减少组屋及生产淡化水的能源消耗。最后,各国或组织注重技术创新。新加坡注重发展脱碳技术,如碳捕获、利用和储存及低碳氢等。韩国形成完备的绿色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并阶段性提高大气环境达标率,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率。最后,各国或组织重视对内对外的协同合作,欧盟、德国注重对内的区域间合作交流,韩国则提出对外的南北方资源共同利用,增进环保管理领域的合作。
2.4 高度重视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
首先,各国或组织侧重大区域、大尺度的生态空间网络结构构建与保护。欧盟提出自然保护和管理的计划,利用土地工具保护脆弱地区,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美国推行“大型景观保护规划”,具备跨区域性、复合目的性、多尺度政策性,现已确定美洲长叶松保护规划、综合性湿地恢复规划等。德国对自然生态区域进行大规模补偿,对自然空间进行扩大及网络化连接保护。韩国建立网络化国土生态综合网络,并连接具有较高价值的空间(如国立公园)。其次,注重高固碳空间的数量增加及质量提升,减少高
碳排放土地的存量及规划。欧盟致力于保护湿地和泥炭沼泽,限制湿地和有机土壤的排水,恢(修)复开发和排水后的泥炭沼泽;发展生态
农业,促进可持续农业实践,并保护脆弱地区(如河流流域、沿海地区、岛屿等),限制使用用途。德国增汇减排双管齐下,增加并改善高固碳能力生态空间,减少高碳排放土地的规划。日本则促进多样化、物种健全的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并引导公民参与森林建设以增汇。最后,根据城市特性因地制宜制定增汇减排相应措施。韩国、新加坡注重公园的扩建,以及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住宅的推行,除此之外,新加坡推行“冷却新加坡”计划,利用热脆弱性指数对经济社会参数(如物理暴露、人口敏感性和社会经济调整等)进行评估,以确定城市中需要采取热量缓解措施的区域。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