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文版官方网站平台正式上线,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文版网站上线,为全球中文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气候变化信息获取渠道及气候行动参与平台。《公约》中文版网站是中国生态环境部与《公约》秘书处合作成果之一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间配额分配采取“事后分配”方式,对于配额是否能够进行跨期结转等政策不甚明朗,导致企业即使是在有配额盈余的情况下,也会采取观望态势,造成市场流动性低,有购买需求的企业买不到配额
减少甲烷排放不仅具有气候效益,还可能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由于甲烷是优质气体燃料,被回收后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利用;甲烷也是制造合成气和许多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甲烷还是对流层臭氧的前体物,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在2030年前将全球甲烷年排放量在202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45%,相当于每年减少1.8亿吨的排放量,此举将是实现《巴黎协定》1.5摄氏度大气温控目标最具经济性和合理性的措施之一。
《全球甲烷追踪2022》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能源部门共排放甲烷1.35亿吨,其中煤炭行业4200万吨,占比31.1%;石油行业4100万吨,占比30.4%;天然气开采、处理和运输环节3900万吨,占比28.9%;生物能源不充分燃烧产生900万吨,占比6.7%
我国是最大的甲烷排放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2014年中国甲烷排放总量为5529.2万吨(折合11.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4%,比2005年增长了11%。其中煤炭开采、油气开采等能源
2021年5月,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全球甲烷评估》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甲烷排放中有60%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人为甲烷排放中有40%来自农业部门(包括畜牧业以及水稻种植),35%来自能源部门(主要是煤炭、油气开采等),20%来自废弃物(垃圾填埋和废水处理)。
从人类历史进程看,甲烷并不属于对气候影响特别重大的气体,但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随着煤矿开采、天然气生产、垃圾填埋、饲养牲畜、稻田、生物质燃烧等人为活动,甲烷排放量大幅增长,跃升至排放量第二大的温室气体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四分之一。甲烷是一种“短期气候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存续时间相对较短(约为12年)。尽管甲烷在大气中的存续时间较短,排放量也比二氧化碳少,但其全球增温潜势(GWP)远高于二氧化碳。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值,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在100年的时间框架内是二氧化碳的21倍。
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分为B级、E级、F级、H级,原理一般是按照燃气机组进口温度划分;对于燃气电厂,企业可在上述几类中选择符合电厂实际情况的机组类型,采用排污许可证载明信息、机组运行规程、铭牌等进行确认,如果有特殊情况...
机组及生产设施信息中的冷却方式是指汽轮机排汽冷却方式,不是指发电机的冷却方式。
《黑龙江省生态系统增汇规划(2021—2030年)》日前印发,明确了规划期内黑龙江省开展生态系统增汇的工作思路、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空间布局,提出对森林、耕地、湿地、草原和冻土五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增汇安排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