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议定书》被认为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公约,这一评价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履约成效评估,基于创新新技术的成功。”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中国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如是表示
“要实现碳减排,首先要知道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中会产生多少碳排放量,所以需要为建筑原材料建立碳标签,例如一根钢筋、一块水泥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多少碳排放还需要定量监控、溯源。在此基础上,同时研发高性能、低排放、低成本的新材料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这意味着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为推进“双碳”目标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事实上,碳排放权交易并非新鲜事物,伴随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就已确立
为了确保更多国际碳信用符合新加坡的标准,新加坡已和10多个国家签署谅解备忘录,与越南和加纳签定的执行协议也取得实质进展。根据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和国家环境局发的文告,我国和越南及加纳(Ghana)已就碳信用交易的执行协议进行实质谈判,须缴碳税的企业将
零碳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猛,已经表现出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力,比如风电、光伏在很多地方的发电成本已低于煤电。这意味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增长路径。可再生能源设备、储能、终端用能设备的生产,产业链条比化石能源长,就业岗位多,增长动能大
纯氢储运路线是目前主要发展的路线,包括常温高压气态氢(主流),深冷常压或低压液态氢、深冷-高压超临界氢、带压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在气氢站方面,大容积IV型储氢瓶组、高压大流量氢气压缩机、紧凑型氢气预冷器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之前,国际能源总署执行董事比罗尔(Fatih Birol)今天在马德里(Madrid )举行的国际气候和能源会议中表示,2015年巴黎协定中把全球升温限制在摄氏1.5度以内的目标「仍在可实现范围内」,但面临「许多挑战」
积极谋划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等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性研究任务,鼓励高等院校加大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投入。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末端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多污染物系统治理
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牧业与粮食生产。可能的减碳方式主要有以下 3 点:(1)种植与养殖技术优 化,提升单位能耗农产品产量;(2)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替代;(3)废弃物(如秸秆)循环再利用。综合而 言,虽然农业活动碳排放占比同样居前,但我们认
我国的工业活动碳排放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主因水泥、钢铁、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例。其中,水泥、钢铁为应用广泛的基建原料,碳排放总量规模较大,化 工虽碳排放总量占比仅不足 5%,但其排放强度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我国走向碳中和的过程中,面临着由 区域不均衡带来的挑战。首先,全国各省份的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在低碳转型中面临不同的社会经济压力。 碳排放总量较高的地区
我国当前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并且仍未达峰,处于上行通道中。从 结构上看,我国能源活动、发电与供热、制造业用能、工业活动排放量占比较高,农业、废物处理占比较 低,土地利用与林业的净排放已进入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