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动。据 Climate Watch 最新统计数据,2020 年,能源活动碳排放 总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74.66%,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废物处理、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分别占 12.34%、6.58%、 3.48%、2.93%。其中,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发电和供热
距离《巴黎协定》生效已有 7 年,全球主要国家均已开始布局碳中和,从边际变化看,全球碳排放近 年来确有放缓之势,然而,就全球维度看,仍未“达峰”,温室气体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
近年来,气候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愈发密集,对全球生态与人类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控制温 室气体排放、绿色可持续已成为当今全球主要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亦成为中长期全球能源结构转型、 科技绿色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碳市场建设始于试点碳市场。2011年10月,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分别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2014年陆续开市
中国加入WTO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就必须依靠原材料工业。而原材料工业的能源强度高,碳排放强度也高,带来的环境约束开始加强,因此,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和相关约束性指标。如今,基础设施发展已经进入“新基建”的阶段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自2011年开始,伴随能源转型而生,是以实现“双碳”为目标的约束性政策,与其他激励性政策构成一套政策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家在核算统计清楚企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针对电力这类高碳排放行业发放配额,如果参照欧盟等国外的碳市场
目前中国的碳市场交易主要针对的是电力行业,交易前,政府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即碳排放权,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如果A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低于配额,就可把剩余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出售;如果B企业碳排放超过配额
首先,对于电力企业,排放额度给了他们从火电为主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压力,同时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或出售,让这一压力有了价格弹性,而不同于行政性指令
碳市场活跃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目标。中国的碳市场不是通过交易实现经济利益,而是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如果快速减少碳排放配额,会推高企业成本,最终要么通过价格传导到终端,最后由消费者买单,要么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利润,甚至导致亏损
碳减排评价是指对由于弓|进碳减排技术或采用先进管理手段而实施碳减排项目所产生碳排放量减少的评价活动。针对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碳排放评价:指针对减排项目的减排目标执行情况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包括对该项目设计减排量的“审定”和项目实施后实际减排量的“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