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碳减排政策工具除了碳排放权交易,还包括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用能权交易等。未来可以考虑绿电、绿证、碳配额、消纳量、CCER和用能权等市场的协同耦合。比如,能源企业在用能权市场和碳市场中需要付出成本,而在电力交易市场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类文明兴衰演替的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工业革命以来,建基于大量消费化石能源基础上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加剧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主张各国应在多边框架下合力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及制度安排,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正视其历史责任,率先行动大幅减排,并切实兑现
依托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平台,全面做好中碳所落地相关事宜,发展碳审计、碳检测、碳评估、碳金融等专业服务。在特色化上,加快北科创生物技术园等项目建设,依托蓝晶微生物等标杆企业,布局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两大两新”特色产业新赛道
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应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决心。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就制造业而言,碳中和目标意味着加速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
当前,气候变化仍是ESG(环境、社会及治理)体系当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议题。今年夏天台风、暴雨、洪水等极端气候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及价值链的正常运营,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因此,企业应加强ESG管理,分析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
韩国碳市场始建于2015年,覆盖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炼油、能源、建筑、废弃物处理和航空业,涵盖6.09亿吨的排放量(2022年),约占韩国总排放量的74%。覆盖实体从约610家增至685家。拍卖分配在分配总量中的占比也从第二阶段的3%增加到10%。碳抵消参与主体
2008年开始碳交易,覆盖范围包括装机容量大于25MW且化石燃料占比50%以上的电厂,约占所在区域碳排放总量的14%。RGGI碳市场的配额发放通过拍卖方式进行,正常履约期限为三年,2009年-2020年共计经历了四个履约期,当前在第五个且为期十年
即美国加州碳市场和加拿大魁北克碳市场,链接于2014年,并于2014年11月进行了第一次联合拍卖。加州-魁北克碳市场覆盖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其中加州碳市场和魁北克碳市场分别覆盖其所在区域75%和77%的碳排放量。美国加州与加拿大魁北克虽属不同的交易体系
新西兰碳市场始建于2008年,覆盖行业包括电力、工业、航空、交通、建筑、废弃物及林业等,约覆盖49%的本国碳排放量。建设之初,新西兰碳市场只是《京都议定书》之下的嵌套体系,在2015年6月才成为国内碳交易体系。新西兰政府对碳市场进行了立法改革
英国碳市场源于2021年英国脱欧,于5月正式运行。英国碳市场是基于欧盟碳市场第三阶段基础上独立启动的配额交易市场,采用总量设定的方式,分为两个分配期。
欧盟碳市场始建于2005年,是全球运行最早的碳市场,覆盖电力、工业和国内航空等行业。根据ICAP数据,2022年欧盟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量占其司法管辖区的38%。欧盟碳市场已经过多次改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