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5068
  • 0
  • 分享到

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各地区必须走差异化之路

2023-3-29 13:54

来源: 3060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需要协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间的关系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推进“双碳”目标落实和相关政策落地呢?

问题的关键是国家“双碳”目标的指标分解和落实,尤其是中央如何将指标分解到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又如何将指标分解到下一级政府和企业,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难点和重点,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指标分解和落实,其实是体制问题,也是机制问题,需要有自上而下的分解,更需要自下而上的落实,上述两种机制需要紧密结合。

从中国现行经济体制框架来看,自上而下十分重要,中央要有权威,要地地方有强大的约束力,必须统筹全国资源和政策,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中央要对地方有要求,有任务,有约束,有考核。

按照自上而下原则,中央必须不断制定和完善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比如国务院已经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根据上述行动方案,可以将地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的地区,二是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的地区,三是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重煤炭的地区,四是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地区。

根据上述地区类型划分,对于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要求,也就是采取梯次有序方式来推动各地“碳达峰”的进程,最终在全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中国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对地方政府除了考虑实现“碳达峰”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和状态,考虑到地方实现“碳达峰”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本质上属于实现多目标决策。

对于某些特殊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处于比较落后阶段的地区,更加需要区别对待,必须精准施策,比如某些地区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还应该给予它们一定程度的碳排放空间,避免造成经济伤害甚至是经济发展停滞,进而带来返贫效应。

毋容置疑置疑,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转型,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某些地区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问题,比如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或许还有可能出现就业市场萎缩、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性,需要有备用政策工具箱,需要有各种可能情况出现的政策储备,以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实现“双碳”目标,核心是能源转型,而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在短期内可能出现某种能源“荒”,包括“电荒”、“气荒”、“煤荒”和“油荒”等供需矛盾,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建立能源市场预警预报机制,便于及时反应和应对。

总之,变革就会有利益调整,要做到新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上”与“下”,政府与企业,需要有充分的沟通,更需要有协调的机制。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主要聚焦于宏观共性问题,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把握到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而且有时候,中央政策目标与地方政策目标很难做到统一。

同样,地方政府政策设计和目标制定往往以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为焦点,可能着眼于局部或微观问题,全局性、宏观性问题可能难以考虑周全。

另外,国家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除了指标分解和落实之外,制定和完善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更加重要,比如建立和完善碳市场机制、碳金融机制、碳资产管理政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科技创新支持等等,以便调动全社会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降低全社会减排的成本和风险。

在推进“双碳”目标进程中,各级政府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比如说,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周期,应该多做激励的“加法”,尽量少用做约束的“减法”,对于某些产业限制,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尽可能避免采取踩刹车的措施,如果要踩刹车,那么也应该采取“点刹”而不要采取“急刹”措施。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