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失衡现象,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尤其是东部地区已经基本迈入发达国家水平,而西部地区尚未真正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在过去也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战略,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等,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发展平衡,实现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如今,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之路上,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的共同富裕目标更是工作重点之一,这一点必须有统一认识。
目前,中国
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但是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达到40%以上,煤炭也存在一定规模的进口,说明这种能源结构不符合国家能源安全利益。
以石油为例,中国目前每年进口规模超过5亿吨,每年花费巨额外汇,折算成人民币接近2万亿,大体上相当于GDP的2%和财政收入的10%,可见这种过度依赖国外能源市场的局面有多么严重。
中国制定“双碳”目标,可以大大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客观上也可以逐步摆脱对国际化石能源市场的依赖,有利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系数。
化石能源分布比较特别,在世界范围内和国内都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征,有些地方有煤炭资源,有些地方有石油资源,有些地方有天然气资源,而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上述化石能源资源,只能依靠外部供给。
相对而言,可再生能源分布相对平衡一些,有风能和光能的地方比较普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资源量差别,而绝大部分地区都有这类资源。
可以这样说,哪儿都有风,哪儿都有光,每家每户都可以有自己的光,所以每家每户都可以利用太阳光伏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成为一个独立单元。
此外,风、光、水和储能均有很长的产业链,目前资本累积率相对还比较,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潜力很大,可以形成庞大的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直接惠及到千家万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实现“双碳”目标,更加需要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可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潜力相对较小一些,比如
北京、
上海和
深圳这些高度发达的区域,实现“碳达峰”早已不是难题,但是需要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以便实现“碳中和”目标。
对于西部地区,比如西北和西南等区域,拥有比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未来发展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可观。
从未来经济趋势来看,西部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承担着产业转移及西电东送的双重功能,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如果政策得当,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国际“双碳”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中国已经将西北定位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基地和智能化重型产业基地,将西南水电丰富区域定位为高耗能信息产业基地和可再生能源电力调峰基地,可见西部地区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也构成了国家未来持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支点,必将助力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相比于广大的乡村而言,城市才是最为关键的领域,因为在
碳排放中,城市是排放主体和排放大户,因此城市可否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便成为整个国家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更是未来国家全面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工作的重点。
可以预见,未来各个城市都将自己发展成为“零碳”城市,一旦这个目标能够得以完全实现,那么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囊中之物。
由此可知,中国未来需要分区域、分步骤地推进“零碳”城市建设,这肯定是大势所趋,更是政策着力点,也是各个城市必须走的道路。
比如,中国应该在西部地区,积极推动100%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城市建设,但是需要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作为电网灵活性电源的保障。
此外,中国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应该推进100%新能源城市建设,完善并积极采用基于自然的“零碳”城市解决方案,但是肯定需要从西部获取电力资源的稳定供应。
从城市发展趋势来看,人口将将继续向大都市和城市群转移,充分发挥区域协调机制,构建城市未来发展新模式,而且势必将“零碳”城市作为建设目标和方向。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