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信碳数字底座”为纽带,连接政府部门、园区、控排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碳排放交易所等产业多方生态,为各大数据需求方提供可信的数据产品及服务,并随着政府监管及产业配套逐步完善,助力构建碳排数据要素流通产业集群,持续提升碳数据智能监管
研究制定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和标准,开展燃气泄漏、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控制和污水处理设施甲烷收集利用等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污水处理厂采用节能、污水余热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甲烷回收等综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贯彻绿色低碳理念,高水平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力争走在全市前列,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强化绿色技术示范应用,推进可再生能源和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示范,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园区
对燃煤电厂减排具有巨大潜力优势的CCUS技术对实现中国的减排目标显得异常重要,CCUS项目开发CCER方法学也就非常重要,难点是克服泄漏、补偿和资金的问题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和四种减排方式之一。核心内容是允许其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缔约方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从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CCS项目通过人为封存温室气体改变了地层构造。因此,泄漏是此类项目首要担忧的问题。CO2的泄漏包含两种情景,即突发性泄漏和缓慢泄漏。突发性泄漏是指由于注入井破裂或通过废弃井造成的CO2的突然和快速释放。缓慢泄漏是
金融机构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角色独特,既可以通过投资风险管理避免潜在的生物多样性损害,也能发挥创新投融资模式上的优势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同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首次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了考核办法,明确了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
北京市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有序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大力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充分利用余热资源,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的热源结构。统筹实施智能化控制、供热资源整合、热网系统重组等措施,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热比重,持续降低供热系统碳排放。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政府投资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力争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
优化出行结构,践行低碳理念,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持续推进轨道交通体系建设,逐步降低小客车出行强度。调整车辆结构,制定新能源汽车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机动车“油换电”,“十四五”时期市属公交车(山区线路及应
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深度脱碳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氢能发展与碳市场高度关联,碳定价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助于引导氢气生产方式从化石能源制氢向清洁氢过渡,市场化机制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