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动
低碳技术攻关。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开展馥郁香型白酒陈酿等技术攻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方面,开展交通装备制动系统用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锰基正极材料、金属锰脱氢、超高比能量家庭储能电池、耐腐耐磨搅拌器材质性能等技术攻关。在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方面,开展智慧健康照明LED芯片、陶瓷制品自动化生产等技术攻关。(州科技局、州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对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吸收,降低绿色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成本以拓展市场规模,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开发和引进以工业废渣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和低成本利用技术。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技术应用。(州科技局、州工信局、州教体局、州人社局、州市场监管局、州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等方面,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鼓励绿色低碳领域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共建共享创新平台、实验室等,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强基础学科培养,鼓励州内院校开设可再生
能源、绿色
金融、
碳市场、碳核查、碳汇、氢能产业等相关专业,着力培养高水平和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低碳领域技术人才,进一步壮大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队伍。依托重点企业和创新平台,精准聚集创新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州科技局、州教体局、州工信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