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经历改革,主要难点在于一方面希望弱化行政管理色彩,回归自愿属性,另一方面CCER纳入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理解这一难点?
马爱民:201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开始有了真正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2017年暂停了新项目的备案和新减排量的签发,但原来已批准的项目和已经签发的减配量还在继续交易,CCER始终没有停止。
今年要重启新项目的登记和新减排量的签发,主要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关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日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审议并原则通过,该办法的发布将意味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新启动。
《办法》和此前的暂行办法有一些变化。主要反映在项目和减排量签发的流程上,行政管理色彩弱化,同时加重了项目业主,特别是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责任。
未来在管理上,一方面是要加重项目业主的责任,让项目业主自我承诺;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管。政府不再审批之后,审定与核查的责任主要由第三方审核机构来履行,它们要对项目的合规性,以及减排量是否真实、可靠、准确承担责任。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在多个环节设立“公示”的要求。
第二项准备工作就是对项目方法学进行修订。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目前在配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司,在做此方面的工作。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方法学建议。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了几轮的筛选评审后,从征集来的方法学建议中优先选择了一批进行修订,已经基本上完成。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