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4340
  • 0
  • 分享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马爱民:CCER将弱化行政管理

2023-9-23 15:49

来源: 界面新闻 作者: 郁娟

全国碳市场运行已满两周年,如何评价启动以来的表现?


马爱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里提到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两手发力。

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已经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纳入到五年规划,并向各个省分解并考核。那时,承担减排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

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实际是利用市场机制,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把减排的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这是在管理上很大的变化,也是对于推动“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总体的运行基本上符合预期,也激励了企业减排,特别是为本来就做得较好的企业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

一是把减排责任落实到了企业层面,目前已覆盖全国2100多家电力企业。

二是碳价总体稳中有升,从最初的48元/吨,涨到目前的60-70元/吨,除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减排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发出了一个信号,即“排碳有成本,减排有收益”。价格稳定,也表明市场运行没有出现风险。

此外,企业的履约率较高,第一个履约周期在99.5%以上,意味社会或企业界对这项政策普遍接受。四是,两年多的平稳运行,说明全国碳市场的制度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正常运转的需要。

当然全国碳市场建设也呈现出一些特点,有人会说是全国碳市场存在的问题,但我认为,用“问题”这个词来描述并不合适,这只是全国碳市场在发展初期特定的政策制度设计下呈现出的特点。

比如说,过去两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不算十分活跃,主要原因是现在全国碳市场的三个“单一”造成的,即一单一的行业、单一的参与主体(即重点排放单位),单一的产品(即配额),由于这三个“单一”,市场不够活跃。

这种情况我们在碳市场开始运行时已预料到,并不意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前期考虑到,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应按照循序渐进、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方式来逐步扩大,一开始就确定了此方向。

例如,我们早就确定了全国碳市场要覆盖八个行业,但启动时只有电力。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在组织研究全国碳市场扩大的问题,未来行业覆盖范围、产品种类、参与主体会进行扩大。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