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方面,初级产品、产成品、出口品等的刚需
碳排放应由生产侧与消费侧共同承担。地区方面,中西部地区后发潜力、产业转移带来的碳排放应在碳预算中动态调整。
碳计量、碳监测是碳核算的有益补充,具有实时准确的优势,通过运用在线监测设备,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碳监察能够更好地支撑碳双控制度的贯彻执行。
总体来看,近期着重提升碳核算、碳预算能力,逐步提升碳计量、碳监测等能力;“十五五”前期碳计量、碳监测应用范围扩大,碳监察体系初步构建;“十五五”后期基础条件达到支撑碳双控制度全面实施的水平。
2.3 推行范围
为了避免简单层层分解,要兼顾考虑行政区划双控制度和行业双控制度。现行能耗双控为行政区划的层层分解,落实到区县、乡镇政府和终端用能主体时,弹性空间被大幅挤压,加之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未能发挥作用,只能不得已选择限停产等手段。碳排放双控制度要增加考核弹性,既要考虑行政区划双控的指标合理分解,留足弹性空间,又要考虑行业碳排放双控与
碳市场的充分衔接,发挥市场作用。
行政区划双控方面,考核指标只分解到地市级政府,可在多省市试点,但正式执行应优先考虑产业结构相对简单、用能主体集中、行政能力强的地区。地市级政府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在辖区面积、GDP及人口等方面适中,至少为地市级政府层面留出统筹“双碳”目标、经济发展、民生安全的操作空间。考虑到碳排放双控实施的复杂性,前期试点应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
能源供需、工交建领域等不同因素,在东中西部遴选多个试点省市。从正式执行来看,当前仅
北京市具备较好的条件,产业结构以三产为主,用能主体以建筑领域为主,且多为公共机构,易于碳核算与考核管理。“十五五”前期,碳排放双控规模可进一步扩大,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发达、技术领先、行政管理水平较高,东北、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集中、易于碳核算。“十五五”后期,全国各省市均正式执行碳排放双控。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