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4月,全球已有34个
碳市场投入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8%。当前,对全球碳市场的影响评估以发达国家
碳交易实践为主,既有研究较为一致地证实了碳市场的减排效应,但关于这些减排是否会降低经济绩效仍存有分歧[3-4]。同时,也有学者从技术创新视角探讨了碳市场的动态效率,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对
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5-6]。类似的,自中国开展碳交易试点以来,对碳市场的政策效应评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对碳市场的影响评估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基于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模型、规划模型等方法的事前影响评估研究;二是基于双重差分法、合成控制法等方法的事后影响评价研究。考虑到前者属于政策预评估,在模型构建、参数校准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所得结果难以反映碳市场的真实影响,故该研究主要对中国碳市场的事后影响评价研究进行总结。回顾既有文献,学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考察了中国碳市场的实施效果,这些视角不仅包括以碳减排为代表的环境效应,以创新投入与产出为代表的创新效应,还涵盖了经济发展、
能源利用、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经济效应。然而,已有文献在某些相同的研究主题上所得的结果尚未统一,不同学者的观点也存在分歧;同时,在某些视角、某些内容上,相关研究也有待广化和深化。因此,对碳市场影响评估的经验证据进行系统性梳理,探究已有研究存在分歧的可能原因,对完善碳市场影响评估研究、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具有相当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