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2270
  • 0
  • 分享到

中国碳市场的政策效应:综述与展望

2024-3-15 11:26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碳市场与碳减排


碳市场能否实现既定减排目标是政策制定者考虑的首要问题,碳市场对碳减排的影响也是研究者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与碳泄漏等角度检验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

总体上看,中国碳市场对碳排放量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不同层面经验证据的支持:①在宏观层面,早期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各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发现实施碳交易能够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工业碳排放量[7]。随后,越来越多文献在测算区域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发现碳市场显著降低了区域碳排放量[8-9]。考虑到碳市场还可能通过示范效应推动邻近地区的碳减排,少量文献借助空间分析验证了碳市场对邻近地区的间接减排效应[10-11]。此外,城市是中国推行碳交易的重要行动单元,关于碳市场减排有效性的探讨也拓展至城市层面。既有文献不仅提供了碳市场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的证据,还进一步考察了碳市场减排效应的异质性[12-13]。②在中观层面,中国碳市场主要覆盖石化、化工、建筑等行业,部分学者基于工业两分位行业分类,选取碳市场覆盖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碳市场启动后,受规制行业的碳排放量显著降低[14-15],并且碳市场对生产侧碳排放的减排作用更强[16]。③在微观层面,企业既是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碳交易的主要规制对象,故碳市场能否以及如何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更加值得关注。然而,囿于碳排放数据的缺失,既有文献通常选取企业缴纳的排污费作为企业碳排放的代理变量。有研究发现,碳市场通过技术创新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碳排放[17]。但沈洪涛等[18]对此质疑,发现碳市场降低了控排企业的碳排放,但该减排效应主要是通过减少产量而非节能减排技术投入实现的,这可能与其利用试点管控企业名单识别处理组企业且研究时间跨度较短有一定关联。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控制方式,相应地,中国碳市场是基于强度而非总量的碳市场[1]。鉴此,一些文献尝试从碳排放强度的角度考察碳市场的减排效应。在宏观层面,碳市场不仅降低了规模工业的碳排放强度[7],也促进了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19]。吴茵茵等[20]进一步分析指出,碳市场虽显著降低了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但该减排效应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而非以碳交易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中观层面,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有文献发现,碳市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了覆盖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15]。但也有学者质疑,认为碳市场虽促进了所覆盖工业行业碳排放量的下降,但并未有效降低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原因在于碳市场的减排效应主要是通过减少产出实现的[21]。

此外,考虑到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会导致不同地区或行业之间的碳泄漏,而碳泄漏会削弱碳市场的减排效果、增加社会减排成本,碳市场中的碳泄漏问题开始引起关注。一些文献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测算中国各省行业间的碳泄漏,发现碳市场导致了碳排放外溢,促使碳排放由试点地区向非试点地区转移,间接论证了“污染避难所”效应[16]。但也有学者利用转移-份额法估算碳市场覆盖区域的行业碳转移,发现碳市场引起了逆向碳泄漏,即碳排放由非试点地区向试点地区转移[22]。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