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17065
  • 0
  • 分享到

自愿碳市场的馅饼与陷阱:知名企业花钱忙漂绿,“碳倒爷”如何钻空子?

2023-8-19 23:50

来源: 知识分子 作者: 于杨今奇

如果种树可以得到碳信用带来的收益,那么,森林若因天灾人祸被毁,其释放出的碳又由谁来买单呢?


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产生的碳减排,可能只是搭顺风车

森林之外,常见的碳信用项目中的一大类来自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不涉及复杂的自然系统,减排量更容易测算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能否算是高质量碳信用呢?实际上,额外性仍是这类项目的根本挑战[18]。

比如,研究发现,很多产生了碳信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立项于太阳能、风能已经比化石能源廉价的背景之下,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这类项目的资金支持,也会是投资首选。而正因为自带经济性优势,这一类项目只是增加了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利润,所产生的碳信用并不具有额外性[19]。

然而,据彭博报道,许多国际知名企业是在借助这类廉价(每吨平均2美元)的新能源碳抵消项目实现其碳中和的形象,比如前文提及的达美航空。号称连续两年实现碳中和靠的是去年购买的两千七百万吨碳信用,其中一半来自可再生能源。而最大的是一个多美尼加共和国的风能项目,调查发现其本身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支持。

面对质疑,波音、瑞士信贷等企业回应说将弱化新能源项目在其碳中和计算中的占比。但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制定碳中和目标,并期待以最廉价的方式实现它,这类碳抵消项目的市场仍在高速增长。

其他碳抵消的方式还包括农业,海藻种植或通过技术手段直接捕捉和储存温室气体,然而目前占比较小,且各自面临的测算、监测、核验、管理成本挑战不尽相同,暂且不在此文详述。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