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17054
  • 0
  • 分享到

自愿碳市场的馅饼与陷阱:知名企业花钱忙漂绿,“碳倒爷”如何钻空子?

2023-8-19 23:50

来源: 知识分子 作者: 于杨今奇

植树造林产生碳信用也难以一劳永逸


森林保护和管理不能直接减少空气中的碳,过多依赖于假设,真实性和额外性难以保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植树造林,通过新树木来吸收、储存空气中的碳,产生的碳信用似乎更加切实可信,于是也往往被市场塑造成可以短期快速完成,且一劳永逸的减排方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植树造林的碳信用项目中,一棵树变成碳经济商品的过程通常缺乏监管,有诸多可以造假的环节。比如,号称北美最大的植树碳信用项目GreenTrees,成立13年以来与550多个土地所有者合作,支付一笔费用请他们种树,再把这些树产生的碳信用卖给壳牌、美联航、迪士尼、微软、美国银行等大机构。然而,调查发现早年间就种在那里的树木仍可加入GreenTrees。

不仅如此,这些早先种下的树已经得到过政府的大额补贴,如今只需“守株待兔”,土地所有者就可以赚取额外利润,即使这些树木实际的额外减排价值几乎为零[16]。

这样的项目也正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酝酿,据媒体报道,不少开发商虽然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逻辑一知半解,却看中林业碳汇有利可图,在农村通过“卖空气赚钱”的故事希望和村中林权所有人签订委托开发协定,开发碳汇项目而获得收益,形成了一股“圈地运动”[17]。与GreenTrees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很多地区被选中可能就是因为其已有林地,且有相应保护措施,若这样的开发项目得以成立,其售卖的“碳”是否有额外性,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实际价值有多少非常值得评估。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