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英国、加州等已经建立起了涵盖特定行业的强制性
碳市场,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欧洲最主要的气候政策工具之一,于2005年开始实施,发展最为完善。
中国在2020年出台《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21年7月启动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电行业首先被纳入碳市场,而
钢铁、
水泥、化工、玻璃、造纸等高能耗行业也计划将在2025年被覆盖。未来随着更多行业被纳入,容量可能会达到现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5倍以上[9]。
而自愿碳市场的发展则得益于2005年根据《京都议定书》设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来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在CDM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开展减排项目获得认证的碳减排量,发达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在自愿碳市场购买这些碳减排量来补偿自身的排放,甚至实现碳中和目标。
与政策驱动的强制性碳市场不同,自愿性碳市场范围更广泛,且不受地域限制,交易的主要是基于减排或碳储存等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或碳移除量,它们经过审核即成为了碳信用。一个碳信用代表一顿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大多来源于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可再生
能源项目等。常见的标准有清洁发展机制、核证碳标准、黄金标准、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等。
企业多出于增强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等目的自愿参与,个人也可以自愿购买碳信用来抵消自己飞行一类活动所产生的碳足迹。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