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17053
  • 0
  • 分享到

自愿碳市场的馅饼与陷阱:知名企业花钱忙漂绿,“碳倒爷”如何钻空子?

2023-8-19 23:50

来源: 知识分子 作者: 于杨今奇

企业花钱买来碳信用抵消其产生的碳排放,延续其大部分商业模式的同时得以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


而这些碳信用挣得的资金,一部分被用来帮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养蜂等不涉及毁林的生计中,发展当地基础设施和经济;另一部分则帮助South Pole这样的中间商在管理项目的同时赚得利益。

这样看似完美、多方受益的项目却被“减排真实性”的质疑一举戳破了玫瑰泡泡,质疑的根本在于这三千六百吨声称被“避免”的碳的真实性。这个项目是否有效,取决于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通过回溯验证的假设,即,当地森林在不受项目资金保护的情况下,将会以怎样的速度被人为毁掉?

South Pole基于周边森林历史数据做出假设,若没有外力干预,每年3.2%的森林会被砍掉,换言之,这片森林会在三十年内被夷为平地。然而,卫星图像显示,项目并未触及的周边森林毁林速度在2011至2021年间平均为1.5%,累积下来,South Pole将当地森林消失的速度高估了14倍。

于是,已经卖出的碳信用并不实际存在。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碳信用项目的介入,毁林速度比预想中缓慢对项目参与者来说成了噩耗。

不仅如此,South Pole还高估了项目对森林的保护力度,即假设自项目开始,当地就奇迹般地瞬间做到了零毁林。按照FtM的计算,十年间被South Pole卖出的碳信用中有三分之二只存在于纸面上,没有现实的减排意义。

然而,虽然这些并不存在的减排是虚拟的,对花钱购买它的机构来讲却是切实的,交出真金白银后即可继续心安理地排放。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