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候变化是少有的美国、中国和欧盟三大经济体近年来都关切的议题,也是中美两国沟通交流、打破政治和外交僵局的一个重要渠道,肩负着政治和气候双重使命。不过,随着支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力量和经济情况发生变化,世界三大经济体建立的信任、达成的共识能否维继将面临考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历史反复证明,合作与妥协是唯一通向共识之道。中美欧有效合作为推动全球气候议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致力谈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时,应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参与和行动。展望未来,欧盟需要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与中国一道,敦促并携手美国,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的合理关切,维继信任、加强合作、凝聚共识,继续推动全球强化减排承诺,开展有意义的气候行动,确保实现全球气候目标。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自主贡献 全球盘点 巴黎协定 碳边境调节机制
【中图分类号】D815/X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8.004
【作者简介】张中祥,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博导,国家
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亚太政策研究会会士。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环境。主要著作有《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Focus on Carbon Leakage,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and WTO Consistency》《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China: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等。
引言
《巴黎协定》建立了全球气候治理历史上第一个以国家自主贡献、透明度、全球盘点和遵约四项机制为整体、普遍适用的全球性治理体系,要求所有缔约方提出国家自主贡献,在尊重各国自主决定贡献的前提下,以透明度机制确保各国信息分享,以遵约机制促进各国个体履约,以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约1摄氏度,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摄氏度。这个结论向全球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提醒各国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现实世界温升比这个预测还快。根据2023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基线高出约1.4摄氏度。
然而,按照目前各个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很难如期实现上述温控目标。《巴黎协定》第14条设计的全球盘点机制规定在2023年进行第一次全球盘点,并且此后“每五年举行一次”。全球盘点旨在评估到目前为止全球所有气候行动的整体效果,为提出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供基础。根据2018年卡托维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全球盘点实施细则,全球盘点包括信息收集、技术评估和成果审议三个阶段。202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开启首次全球盘点,从开始的数据收集,到2023年9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发布首次全球盘点报告,对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取得进展进行了评估。第一份全球盘点结果报告指出,虽然自巴黎峰会以来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仍在增加,实现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目标的时间窗口在“迅速关闭”。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预计升温幅度为2.4~2.6摄氏度,远无法达到“控温在2摄氏度、并努力控温在1.5摄氏度之内”的全球目标。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也明确指出除非各国加大气候行动力度,比现有承诺更进一步,否则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2.5~2.9摄氏度。因此,为了保持温升1.5摄氏度目标可及,全球盘点报告提出,我们必须采取具有“雄心和紧迫感”的行动,到203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19年水平相比减少43%,到2035年则需要减少60%,以实现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UNFCCC, 2023)。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