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20137
  • 0
  • 分享到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之路

2023-9-14 17:20

来源: 人民智库 作者: 乔岳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碳排放量是由长期形成的制造业体系结构和产业分布决定的


我国碳排放在空间上的特征体现为“北高南低”,北方省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显著高于南方省份,南北方的碳排放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碳排放在时间上的特征体现为“西升东降”,西部省份人均碳排放量处于持续升高阶段,东部省份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碳排放区域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中高耗能行业如钢铁、化工、有色、水泥等在北方和西部地区分布更为集中,导致北方地区人均碳排放量是南方地区的1.66倍,碳排放强度是南方地区的2.1倍。我国的高耗能制造业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转型期,其发展模式仍大多通过高强度的能源投入和密集化的资源使用拉动增长,因而在北方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矛盾不断出现,绿色发展较为欠缺。我国南方省份半数以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区域内制造业具有轻量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附加值相对较高,这些区域中资本、技术、高质量劳动力的聚集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比较显著。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经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空间转移。但是,高排放产业转移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绿色发展的差距,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挑战。

中观(或产业)层面。我国制造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门类齐全、分布广泛,但行业差异也非常明显。从能源支撑的角度观察,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的70%以上,风能、核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支撑能力有限。在制造业中,钢铁、化工、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又占总体能源消耗的70%以上。高耗能行业的一般性特点是资本密集,进行能源替换的成本巨大,因此通过提升能源效率提升制造业全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困难较大。从创新能力的角度观察,我国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较弱,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的科技成果仅占其中的20%。在制造业中,虽然有部分行业技术优势突出,但整体而言关键核心技术较为缺乏,特别是高端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生产加工环节,技术层次和绿色化水平都较低。从产业变迁的角度观察,我国制造业从地理上由南到北逐渐出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这是由我国人口结构和资源要素价格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然而,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和收入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虽然其绿色化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但是在中短期内仍会继续发展。从产权结构的角度观察,国有企业在制造业能源消耗型大型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国有企业在任期考核制度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要求下,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绿色技术研发持谨慎态度,与自主进行技术研发相比,更偏好通过购买技术的方式推进绿色化转型。此外,对投资回报率的过分关注激发了能源消耗型国企的机会主义行为,其采取的方式是在能源价格较低时大量购买而非提升能源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这些行为都对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形成了制约。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